高桥大市场在长沙商业乃至整个“商业湘军”中位居中心地位,已是不争事实。按照传统商业运营思路,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再腾出些空地,多盖些钢架结构的简易门面,凭借近20年累积的“高桥硬通货”金字招牌,招商自然不是问题,租金和利税额增长也不是问题,湖湘商业领跑者的中心地位继续加强更不是问题。
然而,问题来了,高桥的2014年,腾出了很多空地,简易的房子却一栋都没盖;相反,历年共减少建筑面积70.9万㎡,完成改造面积24.5万㎡,车位从4000个增加到9000个。
高桥路宽了,不堵了,有绿树了,购物环境美了,消费者体验感好了,高桥大市场提质改造的元年,竟是如此好风!但是,偌大的一个商业王国,靠一套符合大自然规律的生态系统就能青春永驻?
在传统商业时代的长沙,他就是一个传奇!已过花甲的罗映红董事长,三十来岁只身创业,44岁单手托起高桥,46岁把全国糖酒会请进高桥,“高桥节”加上当年的“金鹰节”,着实使长沙在全国火了一把;市场从最基础的小商品批发零售起步,10多年后,文体百货服饰城、现代商贸城、酒店用品城等八大版块林立,车水马龙中,每个市民每天惊艳着最原汁原味的“香港购物模式”;7000多个经营户,“亿元户”接近400家,湖南级总经销、总代不少于千家,供应了90%以上的湖南日用商品。
作为草根平民励志的典范,罗映红董事长给了太多人力量和希望,是这个时代的“平民王”。他硬是从“商业五虎”横行长沙的时空缝隙里,将一个当年地远人稀,中间缺失生产配套协作集群,至今没有靠位上市的“城市荒村”,发展成为湖南第一家可望达到千亿级的商贸产业集群。
因此,在高桥商户眼中,他就是“零瑕疵”,就是“万家灯火红”的火种;也因此,在竞争对手眼中,高桥就是“绊脚石”,“欲除之而后快”。
自2013年底,“高桥要搬迁”的谣言传遍长沙。面对对手步步为营,从来鄙视“阴谋”,从来喜欢“阳谋”的罗映红董事长,促成2014年市委市政府12号文件迅速出台,文件明确湖南高桥大市场是唯一不外迁市场,只进行提质改造,并在雨花区关于高桥商圈提质改造的三年整体规划的具体指导下,建成集商品展示、电子商务、金融结算为一体的现代商品交易中心,形成现代商贸业千亿产业集群。
他指着窗外的酒店用品城说,“10多年前的商品销售是以卖方商品为中心,极其注重商业经营空间的复合功能,因此,高桥大市场诸如服装城、酒店用品城、酒水食品城的很多店铺,属于典型的‘三合一’门面,既在商铺内经营,又在里面吃住,还在里面仓储。高桥的提质改造,我从电子商务时代的特征理解,就是‘去中心化思维’,就是要抛掉卖方商品的中心思维,转而树立买方顾客的购物体验思维。2014年,我做了至少是雨花区最大的‘拆迁工程’,共拆除‘三合一’门面1505间,其中酒店用品城464间;酒水食品城1041间。”
如此的罗氏观点,与“微信之父”张小龙如出一辙,也许是相同的前瞻市场眼光使然吧!眼睛死盯产品,却忽略了用户体验和感受。这一点,是绝大多数传统企业家很难拐过来的一个弯。他们以为商品质量就是一切。不明白,满足用户需求、符合用户体验才是第一。商品质量是第二、第三,它必须要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才有意义。商品第一是中心化思维,顾客体验第一是去中心化思维。
罗映红董事长此时摊开双手,坊间传说的“富贵手”微微泛出亮光,厚而实,一如他的说辞,“高桥,其实绝不是我罗映红的高桥,说近点,是高桥商户、高桥商圈;说远点,是见过、用过、感受过高桥商品的7000万湖南人。高桥大了,有名声了,就像小树长成了森林,有了自己的生态系统,新老事物便会一同冒出来,自由生长。我这个家长,以后可能便多了一个使命,就是专注于这个生态建设,不断完善她”。